众所周知,
“中元”乃“三元”之一,
是为农历七月十五日,
也就是明天啦~
遥想当年老祖天师于东汉创教,
从先秦时期华夏先民,
祭祀天地山川湖泊的传统当中,
引入了“三官信仰”,
奉劝吾人将自己的罪过写下,
一式三份,
然后分别将之埋藏于山上,地下和水中,
以此来祈请天地水三官大帝的宽恕。
但是在东汉时期,
“三官”与“三元”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,
因为三官考核道众功过的日子是“三会日”,
据陆修静祖师《道门科略》记载,
正月初七、七月七日和十月五日
是道教“三会日”,
此三日乃道众聚会之日,
道民须赴本师治所,申报家口录籍,
听道官宣讲科戒,接受三官考核功过。
今以正月七日,七月七日,十月五日,一年三会,民各投集本治……其日天官地神咸会师治,校对文书。 师民皆当清净肃然,不得饮酒食肉,喧哗言笑。会竟,民还家。
——[东晋]陆修静:《道门科略》
最早将“三官”与“三元”联系在一起的,
是南北朝成书的道教典籍《无上秘要》,
认为吾人前世历劫以来,
累积罪业无数,
因此需要在三元吉日,
向三官大帝潜心忏悔。
尘深罪秽,永不自觉,与罪同长,山海弥积,前生至今,不知缘来,凡以几劫,逮至今日,罪结天地,在何簿目,为三官执举,拘逮地役,虽自修厉而无感彻,真灵不降,众魔所伐,致思念不专,五神飞越,常恐一旦归命幽壑,弥沦万劫,终天无拔……清斋烧香,首谢前身及得今日积行,所犯天所不原、地所不赦、神所不哀、鬼所不放亿罪兆过。——《无上秘要•三元斋品》
且说“三元”的概念出现以后,
就有了以正月、七月、十月的望月日
为三元日的说法,
(望月,就是满月,月中十五)
亦即正月十五、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,
然后“三元”取代“三会”,
从而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“三元日”。
至于“三元”在道教当中的具体解释,
道经认为天、地、水,
是孕育世间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。
夫混沌分后,有天地水三元之气。
——《云笈七签》
经由混沌 ,从一到三,
这样子的宇宙演化理论是不是很熟悉?
没错,“三元”思想的理论来源,
应该就是《道德经》当中的:
“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
明天七月十五,
是“三元”当中的“中元节”。
不过隋唐以前,
“中元节”在社会上并不是很流行。
原因也很简单,
因为魏晋时期的帝王崇信佛教~
到了李氏唐朝,
由于当朝帝王将太上老君的化身
老子李耳追认为先祖,
并追封老君为“太上玄元皇帝”,
又将《老子》列为官方考试科目,
从而使得道教迎来了历史的高峰,
包括“中元节”在内的三元文化也随之兴盛并流行起来。
上元元年,十一月……天后上表,以为“国家圣绪,出自玄元皇帝,请令公以下皆学《老子》”。——[宋]司马光:《资治通鉴》
所以在唐朝以后,
“中元节”已经成为固定的节日名称,
文人墨客常以“中元”为题创作诗歌,
描写了当时的节日盛况,
可谓热闹非凡。
江南水寺中元夜,金栗栏边见月娥。
红烛影回仙态近,翠鬟光动看人多。
香飘彩殿凝兰麝,露绕轻衣杂绮罗。
湘水夜空巫峡远,不知归路欲如何。
——[唐]李郢:《中元夜》
逮至宋朝,
当朝政权“兴文教,抑武事”,
再加上道教文化对于帝王的熏陶,
使得整个社会范围内建立起了
一个庞大的文官职权系统,
乃至一度引领出
“士以武弁为羞,而学者以谈兵为耻”的社会风尚,
从而奠定了稳定的政治局面。
朕(宋太宗)每读《老子》至“夫兵者,不详之器,圣人不得已而用之”,王者虽以武功克定,终需用文德致知。——[南宋]李焘: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
稳定的政治局面,
让宋朝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,
百姓安居乐业,
大家兜里的闲钱越来越多,
从而使得整个宋朝的城市娱乐生活
也随之丰富多彩起来。
本来,在唐宋以前,
城内不许开设店铺,
到了晚上也会实行宵禁,
但是唐末以后,直至北宋,
商家在街头开店卖卖的市场已经成型,
当局也就渐渐放松了管理,
取消了宵禁。
在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东京汴梁开封府,
商铺周围的酒楼是通宵营业,
从白天到晚上,人来人往,络绎不绝。
太祖干德三年四月十三日,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。
夜市直至三更尽,才五更又复开张,如耍闹去处,通晓不绝。
——[宋]孟元老撰,伊永文注: 《东京梦华录笺注》
道风的炽盛,政治的稳定,
经济的富足,娱乐的盛行,
使得中元的节日气氛在宋朝达到了顶峰。
在宋朝的中元节,
七月十五日既是秋收过后,
相传又是祖先回家的日子,
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开始准备时令水果款待并祭祀祖先,
以此来告知祖先丰收的喜讯,
是为“告秋成”。
中元前一日即卖楝叶,享祀时铺衬桌面。又卖麻谷鸟窠儿,亦系在桌子脚上,乃告祖先秋成之意。
——[宋]孟元老撰,伊永文注: 《东京梦华录笺注》
除此之外,
中元期间,阎王爷会打开地狱之门,
让地狱鬼魂到人间来放风,
直至七月结束以后才回地府去,
因此,
民间除了在这一天款待祖先之外,
也不忘超度其他无主孤魂,谓之“祀孤”。
道士在这天搭设坛场,
以鲜花水果,
来供奉拔度鬼魂的太乙救苦天尊,
然后念咒施法,
将食物化为醍醐甘露,
赈济九世父母及各类饿鬼亡魂。
七月十五,中元之日,地官校勾,搜选人间,分别善恶,诸天圣众,普诣宫中,简定劫数,人鬼传录,饿鬼囚徒,一时咸集。以其作玄都大献于玉京山,采诸花果,珍奇异物,幡幢宝盖,清膳饮食,献诸圣众。道士于其日也讲诵是经,十方大圣,齐诵灵篇,囚徒饿鬼俱饱满,免于众苦,得还人种。——《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》
所以中元“七月半”又是鬼节。
人为阳,鬼为阴,地为阳,水为阴,
水是生死交界之处,
是亡魂由此岸抵达彼岸的必经之路,
是为黑暗的幽冥之地,
所以需要用“灯”来进行指引,
让亡魂在黑暗当中也不至于迷路。
河灯的样式通常是小船或莲花,
象征太乙救苦天尊,
内置蜡烛,漂放于江河溪流之上。
夫济万物者,莫过于水;照三界者,莫过于灯。
水乃沉住于江河,灯则光照于宇宙。
穿崖透石,不辞昼夜之流;
凿壁偷光,焉负古人之学?
水有滔天之势,灯垂不夜之光。
水能浣浊以扬清,灯可除昏而破暗。
固非慧焰,名曰“水灯”。
照之则无边洞府近光明,漂之则有识寒灵俱利乐。
——《藏外道书》
七月中元,虽然是鬼节,
但是却被古人赋予了欢快的节日气氛,
要在这一天,拉着孤魂野鬼一起过节,
不光是普通同庆,
而且是人鬼同庆。
从中可以看出古人的幽默,
以及唐宋文明的豁达,
还有道教信仰的慈悲。
阴阳和合,死生一体,
人间的伟业是由生者与死者共同缔造的,
倘若对死者做不到慎重对待,
那么人世间也就没有了友善与感恩,
将会成为寒冷的冰窟。
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矣。
——《论语》
参考资料:
杨颖: 《宋代中元节俗研究》;
石衍丰: 《略谈道教“三官”》;
赖全: 《论道教三官信仰及其宗教象征意义》。
原标题:适逢中元,神游唐宋:古人是怎么过中元节的?
来源:微信公众号“龙虎山道教”